产业新闻

“海”的那边,有一群“南飞”的湖南人丨新春走基层

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冬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往南飞的,却未必都是大雁。

 

每年春节前夕,我国都有这么一群人,规律地“飞”往海南三亚,不是度假,而是水稻育种。其中,“海”的那边,有一群“南飞”的湖南人。“领头雁”,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90后”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三亚南繁基地查看水稻长势

 

圆桌子,四角塑料凳。不大的食堂里,满满当当地摆了13桌宴席,坐着的都是袁老爷子的“家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南繁基地里的驻守人员、“飞”来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们。

 

“2018年,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我们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建国70周年献礼。祝大家新年快乐。”举杯,干完手中饮料,袁老爷子这“一家老小”就都要向前冲了。

 

在南繁基地的每一天,老爷子都要去稻田里感受泥土气息。不断追求超高产,是老爷子不抛弃、不放弃的梦想。每天,他都去稻田里观察第五期杂交稻百亩片攻关品种超优千号的长势。同时,他还关注着第三代杂交稻育种的进展。

 

吴俊,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不到四十岁,正是出成果的黄金年龄。小年过后,他便携家人来到南繁基地。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在三亚南繁基地大田查看不育系  

 

吴俊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并非大家喜欢春节到三亚来“扎堆”,而是这一时期恰是水稻长势旺盛的时候。每年11月、12月会播下水稻种子。到了春节前后,对于普通的水稻种植,需要正常的农事管理,如防虫、除草、灌水等;而对不育系来说,就要点儿“特殊关照”了。

 

以光温敏不育系为例,在低于22.5℃的低温下,它会变“魔术”,变为可育系。经历低温转换成可育后,这些不育系会生长,在春节前后,产生花粉,后期成为种子。在长沙种水稻,不适宜获得不育系种子。一般,育种人员会选择部分重要的不育系单株,将其水稻在地面上的部分割除,剩下的“稻蔸”则清洗干净,冬天移植到三亚南繁基地。“稻蔸”长出的再生稻,经历了可育,会结出种子,春节期间,则需要收种。此外,育种科研人员还需要利用这期间,进行不育系杂交改造、开花习性等育性观察、可繁殖性观察等。对大田里的不同不育株系,还需要进行在田里竖竹竿子、挂塑料薄膜,防止不育系花粉互串的隔离工作。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在三亚南繁基地大田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也在大年三十的白天赶到了三亚。他告诉记者,自己来这边也是进行水稻材料选育,包括选择能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的品种。观察不育系、保持系、水稻品质改良等。“赤脚医生啥都要会,我们也一样。赶粉、不育系杂交,一样都不能少。我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3月份育种旺季‘预热’。”

 

南繁基地里,一只坚持了45年的“候鸟”——老一代育种人陈秋香老师。

 

南繁基地里,还有一只坚持了45年的“候鸟”——老一代育种人陈秋香老师。我国1968年开始杂交水稻南繁,陈老师则在这里不间断地坚持了45年,年年春节都在南繁基地的大田里过年。绑着一把锄头的自行车,是他的“标配”。每年夏季,陈老师才会从南繁基地“北归”,回湖南继续育种。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亚南繁基地,科研人员正在做不育系隔离围挡,每一隔里面是一个不育系株系。

 

“大年初六,中心基地一片繁忙景象。袁院士、张主任查看禾苗长势,张其茂研究员调查不育系育性,还有收禾兜种、打隔离、做杂交、整秧田,中心科研人员都在忙着各自的任务。”吴俊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如此写道。也正如他的即兴诗:

 

“停车驻锄扎篱蕃,更喜望眼翠浪翻。南国风光无限好,椰林摇曳稻花香。”

来源:科技日报

阅读 942 次数

公众号

   联盟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电话:  0731-84322171

 

   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合平路618号(人民东路与合平路交汇处东南角)